炒币的人都是怎么被割的?

文章来源:互联网 发布时间:2025-08-09 11:22:00

虚拟资产领域六大收割手法揭示了投资者面临的严峻风险:1. 代码后门导致103名投资者损失7776万元;2. 钓鱼攻击造成2025年上半年超4.1亿美元损失;3. AI诈骗通过虚拟主播合成语音骗取超百万美元;4. 极致控盘使MANTRA代币单日蒸发55亿美元市值;5. 合约绞杀引发2.66亿美元多头爆仓;6. 资金盘循环与Meme泡沫令99%以上参与者亏损,清醒认知风险比追逐收益更重要。

炒币的人都是怎么被割的? - php中文网

在虚拟资产领域,“被割”是投资者最恐惧却最常见的结局。从技术欺诈、市场操纵到系统性崩盘,各种陷阱让参与者防不胜防。本文将剖析六大主流收割手法,揭示背后的运作逻辑与触目惊心的数据。

一、直接欺诈:披着技术外衣的骗局

1. 代码后门:审计后的陷阱

2020年,湖北何某团队以安全审计为幌子吸引投资者,却在通过审计后上线带后门的代码。通过该后门,他们任意修改代币价格并置换用户资产,导致103名投资者损失7776万元。主犯最终被判13年徒刑。

2. 钓鱼攻击:一字之差的掠夺

2025年8月,一名投资者因误签钓鱼交易损失300万美元。黑客利用地址显示特性(用户常忽略中间字符),创建与真实地址相似的欺诈地址。2025年上半年,钓鱼诈骗已造成超4.1亿美元损失,涉及132起事件。

3. AI诈骗:技术加持的骗术升级

欺诈者利用AI生成虚拟主播和合成语音,在YouTube推广虚假交易机器人教程。用户按指引部署恶意合约后,资金被自动转至黑客地址。单次骗局最高敛财90.2万美元,总损失超百万美元。

币安: 

币安OKEx: 

Huobi火币  

二、市场操纵:庄家的血腥游戏

1. 极致控盘:90%筹码的杀伤力

2025年4月,MANTRA(OM)项目团队及关联方控制90%代币供应量,实际流通仅2%。通过场外折价抛售和链上虚假交易结合,制造繁荣假象后引爆抛售,价格从6美元闪崩至0.5美元,单日蒸发市值55亿美元

2. 合约绞杀:现货与衍生品联动收割

2025年8月7日,BNB链教学代币TST遭巨鲸现货砸盘,价格1小时内暴跌70%。此举触发合约市场2.66亿美元多头爆仓。操纵者利用去中心化交易所流动性薄弱的特性,以小额抛售引发算法交易连锁反应,最终通过高杠杆合约放大损失。

三、技术伪装与庞氏结构

1. 资金盘循环:十年不变的收割剧本

聚币交易所自2013年起多次更名行骗:

  • 2014-2017年:上线空气币并操纵价格,获称“国内最大赌”
  • 2017年:借监管政策强制迁移用户资产至关联平台
  • 2023年:发行MONO代币,诱导散户接盘后价格腰斩
  • 2025年:推出“蝴蝶生态”,以节点质押名义实施传销,要求50%本金转入高风险矿池

2. Meme泡沫:情绪驱动的归零陷阱

2025年第一季度,政治概念类Meme币市值从150亿美元暴跌60%。数据统计显示,仅0.412%的参与者获利超1万美元,超99%投资者成为泡沫牺牲品。此类资产价格与社交媒体情绪相关性高达0.93,极易受名人言论或负面事件冲击。

四、系统性风险与监管缺失

1. 流动性塌方:机构撤资的连锁反应

2025年8月,以太坊ETF遭遇单日5亿美元资金流出的历史纪录。同期鲸鱼地址减少164个,未平仓合约蒸发百亿美元。当机构资金流向逆转,市场支撑迅速瓦解,3600美元关键位下方积聚6000万美元清算风险。

2. 平台风控割裂:级联清算的导火索

OM闪崩事件中,各交易所风险参数不统一导致连锁反应:A平台清算触发B平台抛售,形成死亡螺旋。传统风险模型对极端行情预估不足,当流动性枯竭时,自动减仓机制反而加速崩盘。

五、如何避免成为韭菜?

基于事件教训的防御策略:

  • 验证全地址:钓鱼攻击中92%损失因未核对完整地址字符
  • 警惕高控盘:项目方持币超30%即存在操纵风险
  • 定期撤销授权:使用Etherscan等工具清理闲置合约权限
  • 拒绝高杠杆:TST事件中1855%合约交易增幅揭示杠杆杀伤力

历史不断重演却少有人警醒。当每个泡沫破裂时,留下的不仅是K线图上的断崖,更是普通投资者被碾碎的财富梦想。在这个战场上,清醒认知风险比追逐收益更重要

以上就是炒币的人都是怎么被割的?的详细内容